(资料图片)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郑朝华 通讯员 韩海娟
连日来,民乐县南古镇以工代赈示范项目(创业村道路)建设工地上,村民们挥汗如雨,项目快速推进。项目完成后,将改变这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劳动力就业相对困难的现状,为当地群众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2021年以来,张掖市抢抓国家和省上扩大以工代赈建设领域和投资规模的机遇,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和中央财政专项资金4618万元,支持建设了11项农村交通、水利和产业配套项目,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不断激发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确保以工代赈项目都是群众最需要、最认可的刚需项目,张掖市发改委等相关部门通过入户走访、征求群众意见等方式,深入了解当地群众务工意愿和就业技能,变“政府要干的”为“群众想干的”。各县区也根据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结合行业规划,做好项目储备入库工作。截至目前,张掖市共储备以工代赈项目56个,总投资36.4亿元,为争取专项资金打好了基础。
不仅如此,张掖市还组织实施专项资金支持以工代赈项目、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项目,充分挖掘用工潜力,按照“能用尽用、应用尽用”的原则,优先吸纳当地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并向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和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倾斜。截至目前,已落实资金的项目带动11个乡镇25个行政村共685名群众(其中易地扶贫搬迁脱贫群众185人)就近就地务工,解决了因疫情等原因无法外出就业群众的困难。
务工赈济、培训扶智,是项目建设的核心。在吸纳群众参与生产建设的同时,张掖市注重提升群众劳动技能,解决群众长远生计,促进群众多渠道就业增收。
采取“培训+上岗”、以工代训、以岗代训等方式,帮助参与务工的群众掌握实际操作技能。2021年以来,以工代赈共开展就业技能培训538人次,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因技能不足而难以参与工程建设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张掖市还大幅度提高发放劳务报酬占中央资金的比例,压紧压实项目建设环节各方责任,在设计、招标投标和施工合同签订过程中明确以工代赈用工及劳务报酬发放要求,以有力举措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坚决捍卫了“项目建设是载体,群众增收是核心”的“赈济”底线。并将劳务报酬发放作为项目监管重点,充分做好劳务报酬发放前的审核公示,通过核对银行转账记录、电话核查等方式对务工群众劳务报酬发放情况进行全覆盖核实,确保劳务报酬到卡到人。2021年以来,11个以工代赈项目累计发放劳务报酬658万元,人均增收近1万元。
此外,张掖市大力推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实施以工代赈,积极鼓励非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政策性金融性开发工具和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实施以工代赈,有效带动当地群众,特别是农村低收入群体就近务工就业、提高就业技能、激发内生动力、拓宽收入渠道。目前,张掖市教育局等六部门分别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印发清单项目34项,总投资21.7亿元,组织务工群众2937人,预计发放劳务报酬1.64亿元。